湖北宜昌一中

思政一中
首页 >> 墨池红烛 >> 思政一中

传承校训精神,书写墨池新篇

2025-09-01 17:16:0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家长朋友、校友代表们:

大家早上好!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文脉千年,再启新程。今天,我们怀着对未来更新更美的憧憬,齐聚思圣路1号的一方墨池,共同开启新学年的奋斗与成长的旅程。

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新加入一中大家庭的1145名天之骄子和9名新教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平安归来的教职员工和新高二同学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全力拼搏的高三师生和基础年级奥赛强基师生团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看着大家眼中闪烁的光芒,我既为“学在一中”的精神传承感到自豪,也为你们即将书写的绚烂诗篇充满期待。

今天,我想围绕学校自1989年确立并沿用至今的校训——“尊贤,励志,崇实,求新”,结合学校的过往与当下,和大家聊聊如何以青春之力,担时代之责,实现个人价值,报效伟大祖国。

“尊贤”是学校的精神底色,她警醒我们从千年文脉中汲取品性力量。“贤”,《说文解字》释其本义为“多才”,后渐引申为德才兼备之义。因此,宜昌一中文化基因的第一要义就是尊崇德才兼备,将“崇文尚礼”融入学校血脉。墨池书院因纪念郭璞、欧阳修而建,其势——恢弘磅礴,其意——不言自明。走进校园,至圣先师孔子,还有郑万选、刘自铮等诸位杏坛圣与贤的雕像静静矗立,他们同样是我校“尊贤”文化一个可见的注脚:欧阳修虽被贬为夷陵县令,但仍“处逆境而刚健自强”,留下为政治学的种种佳话;郑万选校长是学校弦歌不辍的担纲者,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带领学校从濒临瓦解的苦难走向辉煌;刘自铮先生毕生深耕讲台,用严谨与奉献诠释教育的大爱与初心。同学们,“尊贤”不应该只是对先贤的高山仰止,还需景行行止,让先贤精神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郭璞的笃学不倦、欧阳修的自强不息、郑万选的坚忍不拔、刘自铮的大爱无疆——这些品质,既是百年一中涓涓绵长精神底色的源泉中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精神养分”。新时代,尊贤就是师生要在个人修养和行为中,尊敬和崇尚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就是要把个人理想融入他人、集体、国家乃至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之中,让自己成为有抱负、有格局的见贤思齐的一中人。

“励志”是个人成长的引擎,她激发我们以榜样之光点燃奋斗激情。阳明先生有云“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志不立则气昏。”说明了志向在人生奋斗历程中的重要价值。说到“励志”,我们很自然会想到从一中走出的4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他们中最令我们景仰的校友之一,1951届校友潘垣院士,已然成为“90后”的潘爷爷,仍用他坚实的不断前行的步伐,向我们诠释着他“立大志、堪大任”的真谛。忆起童年,他依然会禁不住潸然泪下,“1938年,我5岁,日本人占领了武汉,对宜昌狂轰滥炸……我大难不死。我母亲教育我,‘没有国哪有家啊!’”母亲的这句话也让他记了一辈子。他说,服务祖国是他做研究的根本追求。而今,潘老依旧活跃在科研一线,就像一台“永动机”,不知疲倦。他期盼着能够早日实现磁约束氘氘聚变,真正解决人类的终极能源问题。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投身强国建设的远大理想,奋发有为。同学们,或许你现在会为一道数学题焦虑,会为一次考试失利沮丧,但请记住:学长们也曾经历过和你一样的时光,正是依靠他们矢志不渝的理想、坚如磐石的志气、永不言弃的精神和永不停歇的行动,让他们实现了梦想。希望我们把“励志”刻进日常学习生活的每一个具体场景里,让青春在奋斗和坚持中绽放光芒。

“崇实”是学校的办学根基,她勉励我们靠脚踏实地筑牢成长底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实”,是一种注重实效的价值追求,是一种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脚踏实地的行为准则。“崇实”是学校取得当前成绩,获评“全国文明校园”“湖北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等荣誉的关键。全体师生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学追求引领下,不务虚功、只重实效,实现了厚积薄发,才获得了我们坚持十余载务实进取的一个篇章的胜利。未来,我们仍将继续秉持“与积极者同道”的价值追求,践行“五个更重要”的奋斗风格,即: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长远比当下更重要、团队比个人更重要、勤奋比聪明更重要,所有这些,无不折射出我们对“崇实”的默许与坚守。新起点、新征程、新作为,我们要瞄准标杆学校,依托高质量德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切实提升每一堂课的质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教师“三个一”工程,推进“党建品牌铸造行动、德育品牌擦亮行动、生动课堂创思行动、教学质量攀升行动、青年教师磨尖行动、和美校园共创行动”六大行动,加快建成“具有书院底蕴的学术型创新型现代化”的全国知名高中!

“求新”是学校的永恒担当,她昭示我们以开拓精神勇闯未来之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旨在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肌肤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在《礼记·大学》中引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20世纪90年代,学校大胆创新,逐步探索出一条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形成“活”的办学特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20年来,学校牢牢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推动高质量发展:2004-2007年推行“情景·探究·建构”教学模式,2012-2016年推行“五环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020-2023年推行“费曼学法·素养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推行的是“生动课堂”教学模式。一大批教师在改革实践中脱颖而出,吴清华等36位老师获国家级赛课一等奖,张卫华等79位老师获省级赛课一等奖。人工智能时代,“求新”更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和同学们成长的必备素养,我们唯有积极拥抱变革,才能在变革中把握新的机遇,适应变革、引领发展。但“求新”不是盲目标新立异,而是在扎实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善于提问、勇于质疑、敢于尝试、持续优化。希望我们永葆对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携手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身处长江南岸美丽而又宽阔的校园,我们与奥体中心比邻,有大学城相伴,更有墨池浸润、文脉滋养。新学年的钟声已经敲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九三阅兵也即将拉开帷幕,生逢伟大时代,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愿全体一中人以“尊贤”涵养品格,以“励志”坚定方向,以“崇实”积蓄力量,以“求新”开拓未来,去铸就宜昌一中办学历史上的新的更大的辉煌。

最后,祝老师、家长、校友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祝同学们学习进步、茁壮成长!祝我们共同的家园——宜昌一中一路芳华,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微信图片_202510221715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