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致趣科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宜昌市第一中学 站长:XZY 校长信箱:ycyz0001@126.com 书记信箱:50411699@qq.com
鄂ICP备11018617号-1
2024-05-13 10:25:48
各位家长:
大家好!
在正式开始分享前,想跟大家交流下开办家校论坛的初衷。去年由学工处牵头开办了面向全体家长的家校论坛,是落实学校党委“三个面对面”的一个措施。“三个面对面”即党委和学生面对面,和老师面对面,和家长面对面。我们在学校有师生茶歇会,学校领导班子每周和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还有学代会、团代会。我们和老师的交流比较多,会经常到教学一线和老师交流,还有青年教师茶歇会、教代会。但是我们和家长的沟通渠道比较少,特别是面对面的交流很少。去年我们尝试开办了4期家校论坛,取名为“越夜越精彩”,就是想充分利用大家晚上接小孩的时间,增强学校和家长的交流。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出台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从此我们习惯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改成了“校家社”协同育人,名称变化体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校教育中不同的作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和家庭还处于“各管一段”的局面,学生在家由家长监管,老师很少参与家庭教育,学生到学校就交给了老师。我们常说要加强家校沟通合作,但其实渠道不足,沟通还是不够顺畅。特别是宜昌一中这样一个有3000多师生的大规模学校,想做到每一个学生每位家长的交流,确实很困难。但是请家长朋友们相信,我们一直在努力,比如每学期的家访活动、家长开放日,再就是像我们今天的家校论坛。
接下来,谈谈今天的主题——“书香浸润家风”。学工处倡议家长们成立“伴读会”,用阅读点亮心灵,用书香浸润家风,特别好。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是一件有意义也有难度的事情。阅读的意义无须赘言,有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第一是没时间,第二是没空间。跟孩子共读一本书,做分享和交流,在小初阶段比较好做,但在高中阶段,孩子们一天到晚的时间都在学校,周末休息时间也很有限,要坚持做阅读是难的。阅读的难度还不仅仅在于没时间,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阅读正前所未有地面临着时代的挑战。有人把今天这个时代称为“读屏时代”,想想看,手机、电脑、电子白板、电视机,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无数的屏,这些“屏”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让阅读纸质书籍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学校目前正在提倡教师少用PPT教学,尤其是青年教师,因为长时间使用PPT,不仅影响孩子们的视力健康,也造成了有的青年教师教学知识不熟练、教学技能无法快速提升。
如果我们稍微展开想一想,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挑战还远远不止这些。为什么要探讨时代呢?基于一个事实,那就是“今天的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他们”,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我们的目标都是培养人。今天的“我们”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我们”是工业时代的人;未来的“他们”是什么时代的人呢?“他们”是智能时代的人。工业革命“外包”了人的部分体力劳动,智能时代则是“外包”了人的部分智力劳动。因此,我们观察四周,就会发现这个时代带给我们很多冲击。比如少子化越来越严重,青年人主张不婚不育的比例越来越高;再比如学生的无意义感开始蔓延,空心病开始高发;再比如随着Chat GPT和Sora的出现,人的“记忆、理解、应用”的智力层次被取代,我们要努力发展“综合、评价、创造”的智力层次;再比如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开始显现不足,尤其是“疫情时代”成长的大学生,有的无法顺利跨入社会等等。这些都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看到时代变化的趋势,一味地想要给孩子们复制粘贴自己成长的经历模式,那么我们必然会在培养人这个问题上遭遇失败。
为了应对时代的变化,宜昌一中做了哪些努力呢?首先是放弃无意义的刷题,打造“生动课堂”。生动课堂是宜昌市教育局今年在全市中小学都开展的课堂革命,目的就是通过课堂的变化倒逼育人模式的变化。因此,宜昌一中不主张教师做无意义的重复训练,学生做耗费身心的“以时间证明汗水”,我们深入到教师的课堂,看老师们在课堂上是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看老师设计的问题是否能有效触动学生的思维,看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状态是否是“累且兴奋着”。其次是真正落实五育并举,比如打造后山劳动基地,在教学楼创设钢琴角,开展枇杷采摘节,还有之前和家长、学生一起包饺子、送汤圆,还有我们高一高二即将举行的研学等等,这些都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路径和平台。第三是学校高度重视阅读。我们开展了墨池文化月活动,邀请了中国红楼梦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教授俞老师给同学们作了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概念、价值和方法的专题讲座,还邀请华中科技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老师来我校作了一场题为《只知其一,等于无知:以批判性思维拓展写作角度》的讲座。这些都是学校的努力。当然,我们深知,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但请大家相信,我们一直在努力,因为对一中来说,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珍视。
那么,面对时代的变化,家长们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回到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题“从陪伴走向高质量的陪伴”。什么是高质量陪伴?我想高质量的陪伴应具备这样两个特征:一是开放的(无话不谈),二是正向的。父母首先是要能接住孩子的情绪。在家庭关系中,我们常见的错误是有可能会用价值取向替代情绪支持。比如孩子回家跟家长吐槽学校,说“老师又把体育课占了”。家长通常的反应是教育孩子,比如“老师都是为了你们好”“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你们要体谅老师”等等。这些话没有错,但有可能会关闭孩子跟你交流的大门。其实我们的学生都是明晓事理的,你讲的这些他都明白,他的吐槽其实是在表达情绪,你接住这种情绪就完了。我们提倡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尽量不谈学习,实在要谈,要把握一个原则——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关注的是学习,而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关注他。举个例子,孩子这次数学考试考了120分,放学回家很高兴,家长也很高兴,智慧的父母会问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高兴吗?”孩子说,“因为我考了好成绩啊。”“不是好成绩,我们高兴,是因为你高兴”。这就是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关注他这个人,而不是成绩和分数。其次,家长可以用一点管理学的思维来管理孩子,把孩子当下属,拉开一点距离,也有助于减少自身的焦虑。在管理学中,我最欣赏两句话,一句是德鲁克说的“管理就是最大程度激发人的善意”,一句是玛丽凯说的“我很重要”。这两句话都点明了管理的核心是鼓励和肯定人,让人觉得自己有价值。我们把这些用到孩子身上,多正向肯定,你的孩子就会始终保持向上的态势。最后,我想说,作为家长还要学会适当的妥协。我们的孩子还是“变形虫”,是未成年人,还不能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有时情绪冲动,因此,家长不能一味地以父母的权威去要求他,有时候我们妥协一下,不是表示“我们输了”,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输赢,我们是要给孩子一些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最后,给大家推荐几本书,一本是《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一本是李希贵校长的《家庭教育指南》,家长们还可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父母的建议》。回到开头,阅读是一件很艰难但有意义且正确的事,我们都在这些艰难但正确的事,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