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一中

文章
首页 >> 百年一中 >> 校史故事 >> 文章

【一中往事】三代一中人 一脉传致远

2023-12-01 09:15:33

巍巍宝塔,滚滚长江,百年一中,源远流长。

我们家祖祖辈辈宜昌人,百年来生于斯长于斯。是宜昌这块土地哺育了我们,也是宜昌一中培养了我们一家三代人——父亲、我、儿子。

父亲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一中,心心念念不忘母校的哺育之恩。

我毕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母校永远是我的精神家园和力量之源。

儿子在21世纪二十年代追寻我和父亲的足迹,经过努力奋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我们家进入一中的第三代人。

能进入一中学习,是我们家庭和个人的幸运,是我们三代人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历经淬炼、凝心铸魂,破茧成蝶的共同期盼和传承。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生在旧中国,长在红旗下,现已进入耄耋之年。他1958年考入一中,正是全中国意气风发改天换地的时代,回顾在一中的峥嵘岁月,他难忘学校组织投入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同学们到秭归矿山去运铁矿,从西陵峡溯江而上,矿区山高路窄,从矿区把铁矿运到河边装驳船运回宜昌,晚上看不见路,打火把赶运,那火龙至今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他难忘学校实行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六个班实行半工半读边学习边劳动,在校办工厂生产化工产品,既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又解决了困难学生的生活困境。他难忘学校组织开展的支农活动,在江南点军麦收,在枝江百里洲抗旱摘棉花,走出学校门在城市农村广阔天地里学习锻炼。在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一中在东山开办了农场,每周劳动日同学们挑着肥料粪桶,扛着锄头等农具,从学校出发经铁路坝上东山,一个来回,虽然腰酸背痛肩膀也红肿了,谁也不叫苦不当逃兵。他们还参加了大战东山平坟包、会战东山挖运河等全市性公益劳动。原来的东山寺是荒山野岭,漫山遍野的坟包,乱石累累,杂草丛生。会战后的东山成为林园花果山,也有一中学子出大力、流大汗的贡献。高中三年的学习,更令他难忘的是教师群体,老师们教书育人精神和敬业的水平,对学子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言传身教,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一生打下基础。离开母校60多年了,语文课上马容老师的古文吟诵犹在耳边,数学课上郭云翔老师的板书演算还历历在目,政治课胡昭明老师引人入胜的宣讲入脑入心,班主任吴明晋老师春风春雨的教诲,终身受益。

父亲正是在一中高二加入了共青团,实现了高中阶段进步目标。父亲感恩母校,念念不忘一中是学习的课堂、成长的摇篮、锻炼人的熔炉,是母校一中带领父辈在时代的大天地里经风雨见世面,成长磨炼,成人成才。1961年父亲高考后告别了母校,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教书十年,接着服从组织调动参加湖北省化肥厂建设大会战,最后回到宜昌从事党的群众工作到退休,几十年无论人生的路走到哪里,在什么岗位上,为母校争光,念念不忘对母校恩情。2000年在母校90周年庆典活动中,父亲怀着寸草春晖的心情,参与组织61届的庆典活动,向母校表达一份心意。父亲在整理家史时说,一定要把母校一中的通讯录和有关校友文章事迹的资料书籍,作为传家宝传下去,让一中母校的校训、事迹、业绩代代相传。  

踏着父亲的足迹,我进入一中正是伟大的祖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新时代、新征程、新风貌,变的是校容校貌、课本内容,永远不变的是一中的向善向上、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奋发有为的精神。

我通过中考好梦成真,成为家里的一中二代,带着依依不舍离开五中母校,跨进一中大门,在我眼中,新校园、新同学、新老师,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新天地。校园里充满了祖国进入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的时代氛围。我们这一代也在改革的主旋律中唱着春天的故事,编织我们的人生和梦想。我三年一中的学习、生活、成长之旅就在攻克艰难中,一路高歌前行。打开书本,英语给我一副艰深的面孔,单词生词成了拦路虎,繁杂的语法令人头昏脑胀,罗萍老师、孟家权老师教导有方举重若轻,带我们把外语学的跟母语一样顺畅,为我大学通过英语六级打好了基础;在数学的围城里,平面几何演化为立体几何,数学集合让我眼花缭乱,望而生畏,是叶家振、洪秀军老师指点迷津,带我们翻过数学的羊肠小道、崇山峻岭,勇往直前;教授语文的朱静老师、陶三发老师,用那富有感染力朗读和栩栩如生、绘声绘影的分析讲解,让我们身临其境,心领神会而陶醉其中,提高了我们的美感语感和表达能力;杨祚强老师把抽象、宏大粗线条的历史事件背后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细节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完全沉浸在历史的真实场景中,我们听得忘记了下课。由此爱我中华,充满自信,厚植在心中;和蔼可亲的刘学义老师把物理原理讲的深入浅出,剖析得条理分明,指导我们做题时,举一反三迎刃而解;班主任大海老师当年风华正茂,一心扑在教学和我们全班同学的身上,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大爱暖心,正是恩师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影响了我的专业选择乃至立身处事。

三年的学习,知识武装我的头脑,开发了我的智力,培养我的学习习惯、思维方法,提高了我的逻辑思维、观察归纳能力。学校组织我们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使我在组织、表达、思想、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有了进步和提高。进入21世纪,我有幸在宜昌参加母校九十、一百周年校庆,重回母校,见到教过我们的恩师,他们虽然年过半百,但精神抖擞,从他们的谈话和眼神中仍然感到对我们的爱心未变。我们母校百年未老,风华正茂,向着新的更高的目标奋进。一中百年,发扬光大,母校百年,永葆青春,我们更加热爱母校。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2021年我的儿子也参加了中考,发榜后,一道选择题摆在我们面前:思圣路还是毓秀路?看着几本学校宣传册上庄重整洁的校园、齐整的各科名师队伍、公寓式的寝室、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特别是金榜上的优秀毕业生,不要说孩子,就连我们家长都得上了选择困难症。算了,把选择权交给他自己,反正都是荆楚名校。也许是家里那本一中校友通讯录上一个个长辈名字的召唤,也许被食堂大厨的手艺所诱惑,也许是追随母校五中的几位球友,总之,孩子最终的选择和长辈的期望不谋而合。

儿子跨进一中校门的那一刻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送他跨过至喜大桥到一中校门口,和所有父母望子心切一样,让他们在百年一中的新校园里,为人生远大理想拼搏学习。光阴似箭,儿子已进入高三,还有半学期就要完成高中学业迎接高考的到来,再作一次人生的重要选择,回顾他在一中两年来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学校的关怀无微不至,老师的教诲呕心沥血,同学的友谊情同手足,家委会的保障尽心有力。想起儿子妈妈手机里珍藏的五个学期的学习成长视频,我为儿子整理的一箱箱作业试卷,奶奶用孙子张张奖状精心布置的荣誉墙,爷爷为鼓励孙子月考联考获得奖励写下的话语,月月进步,不断超越,决战高考,别无选择。克难攻坚,毅志如铁,胜利在望,我们坚信一中的好校风好作风带出的学生一定会向家长向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也坚信在百年一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会成为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对一中,对自己的孩子,我们充满信心。三代一中人,传承到致远,相信儿子一定不会辜负母校的培养哺育,继承爷爷、父亲的传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祖国社会的有用之人。


2021级学生家长

2023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