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一中

校园时讯
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时讯

我校心防案例荣获省平安校园创建优秀案例

2021-04-26 14:50:19

长期以来,宜昌一中织密校园信息“安全网”,师生和谐,用“心”守护,学校心防案例《完善“心防”课程体系,构筑心理安全关键屏障》荣获省平安校园创建优秀案例。


完善“心防”课程体系  构筑心理安全屏障

心理状态作为动态过程,其“危机”状态往往不是在某一次心理筛查中能被发现的,而是在求学过程中逐步累积形成。长期以来,宜昌一中始终坚持“发展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7年以来,组建由4名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和10余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主的“学生成长发展指导中心”,为学生纾困解压、指点迷津;通过引进北师大“绿萝心理”平台,在压力状态、心理韧性、情绪状态、睡眠状态等评估维度,每年为3300多名同学建立电子心理档案。

凭借完善的“心防”课程体系,树立全员危机意识,学校形成了个体、班级、年级、学校四级预警报告机制,将预警雷达落实到一个个“人”, 构筑学生心理安全屏障,实现生命安全零事故。 

一、课时保障,助力健康

“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该如何过好这一生?”不少高中生开始思考这些深刻的哲学问题,当他们找不到明确的答案时,他们会陷入迷茫困顿,心理学称为“角色混乱”,这是青春期的发展性心理危机,青少年特别需要专业老师的引领。

为此,学校开齐开足心理健康课程,确保高一年级两周一次课,高二年级每周一次课,高三年级一个月一次课,老师们以自己专业敏感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降低心理危机风险。学校通过“兴趣探索”“天生我才必有用”“优化性格线索”“澄清你的价值观”等课程帮助学生探索自我;通过“联上我的wifi”“想说爱你不容易”“沟通的艺术”“同理心”“多元化性别认同”“性别角色”等课程教授学生人际交往的艺术;通过“表达即疗愈”“与情绪共舞”“积极行动 直面焦虑”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情绪,顺利走出角色危机。

案例1:2019年新高一某班第一次心理课,心理老师发现一个孩子自信指数只有2分(满分10分)。当天老师和孩子私聊,评估孩子心理状态异常,建议妈妈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测评结果是重度抑郁。孩子得到了及时的专业帮忙,也得到班主任的智慧呵护,现在的精神状态非常好——每天精心照看班级的十几盆花草,学习成绩也有显著进步。 

二、内容丰富,贴近需求

教材与学情整合,确定课程的内容。宜昌一中心理健康教研组以周宗奎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为蓝本,参考多套其它版本的教材,结合学校实际,编写了宜昌一中生涯规划校本教材《宜昌一中生涯成长手册》、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宜昌一中心育教学设计》、家庭教育校本教材《与孩子一起成长》。此外,每学期,每位专职老师开设为期四周共8课时的校本课程。

定制与指定结合,贴合学生的需要。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数量、不同需求的学生,指导中心为同学们提供单独、团体、集体定制辅导,为每一名学生提供“私人订制”的“心理按摩”。特别是高三年级,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师充分发挥每月一节课心理辅导课的功能,设计贴合他们的现实需要的特定课程,有效缓解高三紧张的复习备考压力。历时3年时间,学校形成了必修课程、团体辅导、社团活动、专家讲座、工作坊、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心育心防课程体系。 

                    

案例2:如何构建亲密关系是一堂重要的人生必修课,真爱一定是滋养生命的,但学生爱的能力不够、爱的观点有错、爱的行为失当,青涩恋情会影响学业的发展,甚至带来非常严重的恶果。心理咨询室接访过很多因为恋情受挫而来求助的抑郁学生,有个男孩说:“她离开后,我感觉生活一片黑暗,干什么都没有意义,连玩也没有意思!”他们在心理老师的陪伴下消除失恋的阴霾,通过《爱的艺术》、《想说“爱”你不容易》、《初恋那件小事》等必修课进一步调整对“爱”认知,提升“爱”的能力。 

三、形式多样,突出特色

必修与选修兼顾,方便学生选择。每节课后,均会收集教学反馈,优化教学设计,将参考价值大、学生欢迎度高的内容定为必修。同时,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学生三年发展规划,从自我意识、学习辅导、人际交往、生活适应、升学择业五个方面开齐心理健康地方课程,从“认识自我”“了解环境”“生涯决择”三个方面开设生涯规划校本课,并作为选修内容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 

线上与线下结合,实现全覆盖。2018年,宜昌一中心理教师率先在网络平台开设“青春期教育”网络课程,目前已录制近40堂主题微课;2020年疫情期间,宜昌一中在全市率先以两周一次的频次为高一、高二学生开设心理健康网络直播课,为高三学生制作每周一次的网络微课,有效缓解了疫情期间学生的焦虑情绪,为后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2020年秋季学期,为更好地促进心防工作,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学校开始为班主任老师提供心理健康主题网络微课,助力班主任队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案例3:疫情期间,居家抗疫,亲子朝夕相处,矛盾冲突明显增加,网络直播心理课精心组织教育主题,巧妙设计亲子活动,为亲子沟通搭建一个平台,加强亲子联结,情感互动,促进家庭和谐。如《积极行动,应对焦虑》这堂网络直播课,有个活动是这样设计的:1.面对令你焦虑的事情,你最有效的应对方式是什么? 请和家长分享两分钟;2.宅居期间,为缓解过度焦虑,家人给你最有效的陪伴和支持是什么?请花两分钟时间把你的感激回馈给你的家人。家长复工后,学生还未复学,学校通过钉钉群开设互动式网络直播家长课,专业人员支持到家长,家长陪伴到孩子。 

四、机制健全,形成合力

富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是帮忙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危机的最佳场所。本着“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减少负性事件的累积影响,宜昌一中建立了“心理老师—班主任—心理委员”持续评估、动态报告的预警机制,心理老师接受上级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心理老师再为班主任、心理委员组织心防培训,充分调动“关键少数”的力量,形成合力,助力每一名学生成长。

全面开展班主任培训课程。一方面,帮助班主任减压;另一方面,指导了解掌握班主任危机干预策略,建议班主任老师将自己不能理解的异常行为和状态看成是一种求救、求助信号,转介给心理老师评估,防患于未然。

设立“班级心理委员”。每班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定期开展培训,帮助学生明确他们的角色和职责,进行心理服务科普,并组织他们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充分利用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实现心理健康的“源头”预防。

五、家校共育,呵护成长

依托学生成长发展指导中心,宜昌一中经常请进校外心理专家,抓住辅导的时间节点,如对选学科目的迷茫、新环境的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人际关系的重新建立、个人内在特质的探索、高二自我同一性、高三考前学习心理等黄金期开展针对性的辅导,提高辅导的有效性。 

 家校共育是心防工作的保证。早在2015年9月,宜昌一中和宜昌市心理卫生协会身心医学工作组联合创建“宜昌一中新心家园公益平台”,开始组织每周一次的家庭教育培训或家长成长沙龙,为家长提供一个安放负面情绪的空间、分享育儿经验的平台、解决家庭困惑的场所。家教课程系统性强,目前已有《初级课程——爱的觉醒》14次课,《中级课程——智慧的觉醒》10次课。“新心家园”也已发展成宜昌市示范家庭教育基地,累计培训已超过150场。疫情期间,以直播互动方式组织的家长课深受家长欢迎。

案例4:一中有位家长,几年前被诊断为抑郁症,丈夫一直在非洲工作,她一个人带女儿。“心理的负担、疾病的困扰,让我和正上高中的女儿关系很紧张,两人见面不是争吵就是冷战。我很痛苦,女儿也很苦恼,学习完全没有动力,成绩明显下滑,我感觉她也要和我一样患有心理疾病了。”参与“新心家园”学习半年后,她给创办者写了一封信,“在不断的学习和活动中,我的心态慢慢发生了变化,和女儿的关系明显缓和,女儿的脸上也有了笑容,学习也有了起色。”2017年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美术学院。女儿离家后,她一人在家孤单寂寞,“新心家园”积极帮她联系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工作。她去医院复诊,医生说她康复得非常好,简直是医疗上的奇迹。 

宜昌一中利用课程主阵地,心防工作全员化、人性化,创造了多年来生命安全零事故的心防成果。关注每一次心育活动的质量,在心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宜昌市第一中学

                      2020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