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致趣科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宜昌市第一中学 站长:XZY 校长信箱:ycyz0001@126.com 书记信箱:50411699@qq.com
鄂ICP备11018617号-1
2020-09-18 10:52:43
我们是1970年春季进的一中,直到74年六月毕业,上了两年半的初中,两年高中,然后就知青了。在那诡谲纷繁的年代,社会充斥着狂热、迷茫。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还是坚守教师的良知,倾注心血和知识,感召督促我们好好学习,教导我们做人,这也是我们保留在心底对母校及老师们最深的情怀和感恩。
74届校友 前排左起:熊继熊、高晓敏 后排:骆仪
四年半的学习生活,我们算是把工农兵做全了。十二、三岁的儿们搞军训拉练,打起背包就出发,睡包谷梗铺的地铺,一把黄豆一把雪的爬雪山,翻山越岭急行军,十来天下来,回宜昌时个个瘦的像猴子,饿得眼睛泛绿光;半大孩子学工,校办工厂做喇叭,电机厂绕漆包线,柴油机厂学车钳刨;城里儿们下乡学农,黑虎山上种红苕,从田间嬉闹打到通铺床头;到艾家嘴修东山大道,来去路上走半天,最累在路上;参加330开工典礼,和沔阳师、天门师、均县师等民工们十几万人,在镇镜山下野坝中开大会,聆听张体学省长讲话,三四个小时,现场没有厕所,不少同学竟把尿拉在裤子里,也算是学生时代的“活久见”了。
70年代我校学生学工学农场景
宜昌一中的学习生涯无疑是我们人生的重要的记忆。尤其是高中学习,对我们后来的人生具有决定性影响。林彪事件后,邓小平恢复工作,教育情况明显改善,学校学习氛围渐浓。那两年,我们不少同学提前到校,在草坪上、小树林里背外语、背元素周期表,背数学公式,大家还是刻苦了一阵子。当年上高中是志愿加推荐,同学之间学习差距还是蛮大的,老师们就组织同学开展一帮一,互助学习,那段时间学习收获可谓匪浅。针对当时形势,学校还专门办了个特长班——九班,跳舞、唱歌、打球、乐器的都在一个班,排演沙家浜、白毛女,在全市都有很大的名气。应该说当时的一中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学生活动——革命样板戏排演,篮球、排球、乒乓球——各方面都是声名远扬,只要说是一中的学生,社会上都是人人羡慕的。
70年代我校宣传队学生在排练
70年代我校老师领学生在农场劳动
70年代我校学生下乡劳动
彼时的一中可谓市内最负盛名的学校。这得利于学校当年拥有一大批高水准拔尖教师,比如现在宜昌仍享有很高声誉的柳定祥、王俊山等,都是学校的很好的语文老师。另外有的老师是部里做翻译的、有的是在华工当老师的,还有的则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种种原因而成为了宜昌一中老师。这些老师对学生们的谦和态度、其所具备的丰富学识,都深得同学喜爱、敬佩。印象比较深的是教我们数学的黄正和老师,平时上课很严肃严格,教学水平也很高,只是哪位同学上课调皮,他会旁敲侧击把你奚落讥讽的让人敬恨交加;但是当学生向他请教问题时,他又会非常耐心细致地给你讲解,态度也始终和颜悦色,实在是一位心气儿高、有水平、令人敬佩的老师。每当回忆这些学校经历,总不禁感慨万千——我们好“苕”呀,遇见这些老师,是我们这辈子的大福报,真该好好珍惜当时的学习时光!
70年代刘自铮老师(右二)与外语组老师一起讨论
70年代罗林祥老师(右三)指导学生做实验
70年代谌烨老师(右一)给学生讲解地理知识
70年代语文杨吕华老师为学生讲评作文
70年代刘学义老师和周冬莲师傅在操场指导学生
在一中学习的几年是我们人生中永远的财富。就文化知识而言,高中所学对成年后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学校里最大的收获,却是那些躬耕教坛的一中老师们对学生一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这帮尚处于开悟时期的学生,其所见所学、所识所触,均是学高身正、为人师表的老师们,他们用自身的勤勉、尽责和高尚的人文情怀,默默地给我们播撒了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种子,润物无声地引领着我们,去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柳定祥老师近照
禁忌之处见风骨,高天之上看春秋。正是这些可敬的老师们,在那段疯狂的年代,守护着学校这片净土,让我们这些蒙里懵懂的“宜昌儿们”坚守学习,为国家的未来保留了点点薪火,这正是我们这些学生最为感激的,我们想,这也应是国之幸运吧。
谢谢一中!谢谢老师!
本文作者:74届校友
前排左起:高晓敏、杨宜光、熊继熊; 后排左起:覃家宜、骆仪、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