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致趣科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宜昌市第一中学 站长:XZY 校长信箱:ycyz0001@126.com 书记信箱:50411699@qq.com
鄂ICP备11018617号-1
2020-09-16 10:13:32
一九六九年宜都清江特大洪灾,是宜昌一中知青在下乡期间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本文所记录的几个知青点在洪灾中的故事,客观真实还原了当年的历史场景。由于笔者采访的局限性和篇幅的限制,或许还有很多一中知青在那场洪灾中所遭遇的险境和磨难、在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救人和自救的感人故事未能一一呈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全国展开的空前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先后共有一千七百多万初、高中毕业生参与其中,波及到全国千万家庭。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代知青将老去,他们在共和国那个特殊年代奋斗、奉献和牺牲的经历和记忆将渐渐被人们淡忘。把这段史实记录下来,是我们对在那个蹉跎岁月里度过的青春最好的纪念,更是我们的一个历史责任。
宜昌市民欢送知识青年下乡 王道生/摄
由于连日的暴雨,清江河水猛涨,清江上游山洪暴发,洪水横扫长阳县城 。昨天晚上洪峰到达宜都,首先是漫堤,今天凌晨洪水把姚店区景桥公社皓光大队处江堤撕开了两个缺口(清江宜都段另有几处溃堤)。洪水所到之处,庄稼吞没,房屋倒塌,农民死伤无数。
我们景桥公社清河一队距江堤还有数百米的距离,天亮后,我们才被村民的说话声惊醒,我们赶忙跑去看水情。只见洪水已漫到了清河三队,堤外的水还是一个劲的在溃口处往堤内翻。堤外一片汪洋,浑黄的洪水奔腾咆哮。江水里飘流着家俱、箱子、木料,偶尔间流过来一个架子屋顶,屋脊上坐着的人不断在高喊救命,远处江面另一个屋面上的人只是绝望地招手……眼前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为了抢救村民的生命财产,我们有责任挺身而出,刘世敏、谭必奎和我就从进水的农舍中帮助农民抢运东西,刘世敏、谭必奎的水性好,他俩扎起筏子,进屋转运被水围困的村民。就在几个村民刚被救岀后的一会儿,身后被洪水浸泡的土墙农舍接二连三像醉汉似的摇摇晃晃地轰然倒塌,跟着就腾起一股烟尘。
清江 悠游天下/摄
后来我先回到清河一队知青屋去,我的天!猛然发现大水从与我们生产队比邻的长青公社前进一队方向由高到低的层层稻田迅速漫灌而来,水己涨到屋前的稻场了。我和汪莉莉、胡正明又慌忙把五个人的行李从屋里抢出来,又一趟趟把行李转移到生产队后面的小山坡上去。刚好搬完,刘、谭回来了。
总算还好,水涨到我们屋前墙脚就逐渐退了,要是再涨一尺,我们所住的据村民说是太平天国时建的土墙屋非倒不可。
下午我们又跑到前进一队知青点,这里有我们班的朱世联、姚福林、徐碧、范建华、吴琴心和李明英,听说以后可能还有大水,就帮他们把行李一起搬到后山坡上去了。姚福林本不想搬,怕农民笑话,仗着他水性好,说要与戈家坝共存亡。
听当地老人讲,己亥年的水都没这次大,这是百年未见的大洪水。
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破坏力太大了,但是我相信,有光辉的毛泽东思想,有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世间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一个抗洪救灾、堵口复堤、生产自救的运动马上就会展开。
左起 前排谭必奎、刘世敏、阎永康 ;后排汪莉莉、胡正明(一中1968届毕业生)
七月十三日
水灾发生后,我们几个都在想,消息传到宜昌,家里的人一定会为我们担心。果不其然,傍晚,胡正明的母亲和二姐,汪莉莉的哥哥特地赶到队里来看我们了。他们告诉我们,我们每个家里的人都急得没办法,宜昌市的人都说这回一中的学生又倒了霉。
我们当即决定明天一早动身,步行至红花套乘船回宜(宜都城关去不成,去了恐怕也无船)。
七月十五日
昨天上午八点多钟我们就冒雨出发了,下午一点才到红花套镇上。候船室、码头上聚集了我们学校近百名知青,原来红花套有的地方也淹了。
七月的夏夜月朗星稀,红花套码头江风习习,此时悠扬的琴声响起,三年一班的杨克明拉起了小提琴,码头上的知青们来了一个露天音乐会,“远飞的大雁” “八角楼的灯光” “红军想念毛泽东” ……歌声深沉而伤感。
70年代初的东方红232轮 冯中衡/摄
凌晨一点,望眼欲穿的东方红232轮总算驶来了。
清晨,我们已走在宜昌的大街上了。低头把自己瞧瞧,脚下一双带泥的解放鞋,下身穿一条补巴摞补巴的长裤,上身一件白汗衣,外面再套一件褪色的蓝卡其制服。汗衣早让泥浆水染黄了,身上的这套衣服还是受灾那天一直穿在身上,汗臭扑鼻,肩上左一个包右一个包,还手提一个破斗笠壳,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灾民。
半年前的今天也是在这条街上我们朝船码头走着,那是市民敲锣打鼓夹道欢送我们意气风发而去,而今天我们却是疲惫不堪狼狈而归。
母亲听同院子里的姚心福说我们回来了,赶忙和苏林妹跑上街来迎接。我相信,她们这几天是怎样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啊,直到看到我,母亲这才放了心。
哎,真想不到下乡半年后的今天我居然回来了。这半年过得真是不平凡,下乡半年的农村生活,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锻炼。
七月十八日
回宜后,在与同学们的接触中知道了宜都清江洪灾中宜昌一中知青的一些消息,而正在宜昌市民中广泛流传的是一中两位女知青在清江特大洪水中沉着冷静、坚毅果敢死里逃生的传奇故事。
赵忠珍和黄传秀与王浚华、徐永斌两位男知青在宜都姚店区景桥公社皓光三队插队。皓光三队位于清江河边,每年在这个季节清江涨水,在当地农民已习以为常。这次清江洪水在他们生产队地段的清江大堤溃口两处,队里房屋全部倒塌,全队死亡三十多人,可见当时洪灾的惨烈。
第一排左为赵忠珍,第二排左为李进萍,右为黄传秀
由于清江流域连日暴雨,清江河水猛涨。七月十一日暴雨中生产队内多处房屋进水,队长安排队里的男劳力到暴屋(仓库)转移化肥。赵忠珍、黄传秀她们住的屋因地势低进水,不得已跑到地势高的饶姓家避难。饶姓是一个大家庭,男女老少共有十几个人。不一会儿饶姓屋里也进水了,而且水越涨越高,家俱都漂起来了,眼看室内呆不住了,赵忠珍和黄传秀就跟着大家爬上了阁楼,两个人趴在农民堆放的木料上。
天黑下来,黄传秀和赵忠珍感到最危险的时刻迫在眉睫。黄传秀说:“我不会游泳,说不定今天会淹死,我的妈知道了心里怎么受得了哟。”赵忠珍说:“我们都还不满二十岁,今天就这么结束了真不甘心。”于是,她俩商量:两个人选中一根木头抱着,如果被水冲走,我们也会永远在一起。
四周一片漆黑,大家心里都很紧张,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更大的灾难将降临。突然间,大家感到房子摇晃了几下,轰的一声整个房子坐了下去,阁楼进水了。黄传秀感觉有雨水淋在头上,抬头发现屋面开了一个大口子,就叫赵忠珍赶快爬上去,大家都速转移到屋顶上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她俩感觉屋顶浮起来了,似乎有一股水流在推着它走(此时清江洪峰扺达宜都),接着屋顶移动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疾速冲入清江,顿时屋顶上的人哭声呼救声一片。
赵忠珍和黄传秀她俩紧张地趴在屋面上,双手紧紧抓住屋顶上的木檩条,以防被大浪卷走。屋顶在江面漂流了一段时间,突然一个巨浪袭来,屋顶散架了,屋上的人全部落入水里。“完了完了!”“这下没命了!”她俩脑子里同时产生这一判断。赵忠珍感觉像有一支无形的巨手,把自己拖入无底的深渊。但由于她俩手上各自紧紧地拽着一根檩条,马上又都浮出了水面,她俩各自呼唤着对方的名字并应答着,而身边的乡亲都被洪水卷走了,周围一下子就没有声音了。
她俩发觉手中的檩条浮力不够,随即在身边各抓了一根飘浮的粗圆木,并提醒对方一定要抱紧。她俩随洪水冲入长江,入江后水流稍稍放缓,加之江面飘浮物的影响,她俩向下游飘流的速度慢下来。她俩一前一后,有时靠近江边,有时又流到江心,不时呼唤对方以鼓气。
恍惚中,赵忠珍看到远处江面上大桥闪烁的灯光,她疑惑怎么这么快就冲到武汉了呢?实际上那是正在建设的枝城长江大桥工地。
清江 悠游天下/摄
黄传秀发现江边有一渔船便高喊救命,但渔船还没有划到黄传秀就漂流过去了。而跟着赵忠珍向渔船上呼救,这次渔船在江上截住了她,把她救上了船,随后安置在农民家中休息。黄传秀继续向下游漂去,在枝城大桥工地被船员驾着小火轮救起,随后被送到枝城镇政府招待所。从黄传秀被救起时算,她俩这一夜在洪水的江中飘流了五个小时。
农民告诉赵忠珍,听说还有一个女知青被救起,在枝城招待所,听到这个消息,赵致谢老乡后出发了,她赤着脚走了十余里路赶到枝城。赵忠珍和黄传秀一对患难姐妹经历一场灭顶之灾而绝处逢生,她俩相见后百感交集,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王浚华是在洪水到来时在黑夜中奋力游泳爬上了江堤,徐永斌也已安全脱险。黄、赵的失踪王浚华心急如焚,他饿着肚子步行到枝城寻人,到医院打听,最后终于在镇招待所找到了她们。
另外要交待的是,屋顶在清江被巨浪冲散前,屋上还有一位回家探亲的二十多岁的现役军人,在长江里飘流时黄传秀曾看到了他并互相打招呼,但很不幸最终他没能被救起,其遗体在湖南境界被发现。
知青伙伴2018年合影 左起依次为赵忠珍、黄传秀、王浚华、李进萍、谭传芬(一中1968届毕业生)
李进萍、谭传芬和三位男知青徐邦坤、王宗钻、王宗金在皓光四队插队,四队的地理位置与三队相邻,在清江大堤外。
七月十一日清江河水暴涨,傍晚在洪水即将封门时,李进萍和谭传芬随村民爬上了一座架子屋顶,屋顶上坐满了十多个人,李进萍只得坐在靠屋檐的边沿。突然一根檩条断了,李进萍掉了下来落水了,她在水中挣扎,总算抓住了房屋一木柱奋力爬上屋顶。他们在屋顶上呆了二十多个小时。十二日中午,一艘长阳运石木船在洪水中飘来,听到屋顶上的呼救声,船工冒险把船驶来搭救,李进萍他们才被安全地转移到大堤上。
洪灾中生产队房屋全部倒塌,十多人遇难,队里的男知青因十一日一早被队长派到堤内暴屋(仓库)抢运粮食才躲过了一劫。
前中者为周耀荣(一中1968届毕业生)
宜昌一中知青周耀荣、罗勤舜、郭应平和聂世海下乡插队在姚店长青公社,他们所在的崇兴一队在这次清江洪水中受灾严重,生产队附近崇兴三队长江堤决堤达百米,全队绝大部分农房倒塌,七人遇难。
据周耀荣回忆,他们所住的房子是七月十二日凌晨一点进水的,大家慌忙起来将行李转移到清江附堤上去。在堤上一看水势感到不妙,即放下行李,天刚放亮迅速沿长江堤转移到红花套吴家岗。十三日因不放心堤上的行李随一木船返回队里去,差点被洪水从破堤处冲入长江。天上有飞机在盘旋,从长江驶来的登陆艇就是前进不了。直到十四日救援船才开进来转移江堤上的群众,周耀荣他们被搭救上船,送到了宜都县招待所灾民接待处。
罗丽娟(左二,一中1968届毕业生)与生产队青年合影
宜昌一中罗丽娟、陈丽娟与四位男同学程明福、陈光、程忠佈、胡世发下乡插队被分配在宜都姚店区长青公社中联一队。这是在一中知青插队中条件较好的生产队,它处在陆城和红花套镇之间,清江入长江口形成的冲积小平原土地肥沃,农业水旱两作,以旱地棉花小麦为主,水稻田少量。在那个年代,虽然都很穷,但生产队吃饭应该不成问题。除了平原地区普遍存在的烧柴难问题外,大家都觉得能到这样的生产队着实挺幸运。
一九六九年七月初,刚刚收割完麦子,连续几天的大暴雨没有停歇的意思,知青所住的生产队暴屋(仓库)前面的几口大堰的水都要溢出来了。十二日凌晨约三点钟左右,先是听见一种长久的哗哗的从未听见过的声音,接着好像听到有人一面跑一面喊,具体喊的什么听不清,接着有人敲我们的门,说是堤破了快去暴屋抢麦子。男知青立即起床去了仓库,但只抢挑了一担麦子水头就到了,村民们都放下罗筐扁担往家里跑。仓库里还存有一百斤左右重用于维护木船的桐油桶,情急之下几个人把栓在仓库房梁上的木船放了下来,程明福和队里的杨大哥一起把桐油转移到安全地带。此时大水已没过大腿,知青们什么衣物都来不及取,在茫茫洪水中摸索着往高处逃。罗丽娟慌忙中不慎一脚踏空摔向沟渠,一旁的胡世发眼疾手快,一把拉住罗的胳膊,把她拽了起来。没多时,只听得身后的仓库在洪水中轰然倒塌了。
罗丽娟和陈丽娟转移到队里曹家大妈的一栋木结构房子里。眼看着水一点一点往上涨,一楼淹了,罗丽娟等随同曹家及其他过来避难的村民登梯子揭瓦上了屋顶。天已大亮,往日熟悉的田畈村庄变成了泽国,眼见一间间房屋倒塌,队里地势最高的地方的房屋都只剩房顶露出水面,几处屋顶上蹲着人,再就是上游漂过来的床架、柜子……
程明福(一中1968届毕业生)
此时程明福、陈光、程忠佈没上屋避险,他们用生产队里唯一的一条木船,和村民杨大哥一起,一趟趟地将队里的老人孩子们护送到后山的高地上去。
洪水还在上涨,程明福、陈光爬上了唐家大妈的木结构屋顶(程忠佈在另一家农户的屋顶上)。生产队里唯一的一头水牛被栓在不远的树桩上,为防牛被洪水冲走,牛鼻绳系得很短,水牛在洪水中痛苦地挣扎。屋上一老农说道:“你们哪个做好事,把牛放了去”。程明福、陈光寻了把镰刀,泅水过去割了牛绳,水牛顺水流而去……(洪水退后,村民在生产队以外的后山找到了它。)
罗丽娟她们在屋顶上暴晒了十个小时,又渴又饿。当大阳偏西时,忽听到有人喊:"有人吗?有一中的同学吗?",原来是后山的几位一中男知青划着扎的木筏,一路寻找着救人来了。罗丽娟她们被送到了安全地带,没来得及道声感谢,他们便又划着木筏去寻找其他同学了。
当天罗丽娟和陈丽娟沿山路步行十多里到达红花套中学接待站,很多受灾的难民及一中知青都集中在那里。七月十三日早上到船码头,一中的同学们都在江边焦急的等待。后有一艘送长阳钢厂筹备处工作人员去宜昌开会的小火轮准备开船,经领头的同学交涉,让几十个同学免费乘船回了宜昌。
清江 (三峡影像提供)
洪水渐渐退去,陈光、程明福、程忠佈从屋面上撤下来。洪水洗劫后的村庄满目疮痍,他们踏着泥泞的小路,看望了几家与知青关系要好的农户,然后饿着肚子走山路赶往红花套,程忠佈脚上的鞋早就被水冲走了,也只得赤着双脚赶路。他们来到青林公社青林大队宜昌一中同学王保生、蔡长生所在的知青点歇脚。这儿俨然成了一中受灾知青的接待站,虽然当时生活清苦,口粮有限,但王保生、蔡长生等同学还是倾其所有,忙着做饭,来一批接待一批,给受灾同学们补充能量,抚慰心灵。
在红花套镇过了一夜,七月十三日,陈光一行来到码头,那里有好多受灾的宜昌一中知青在候船,船码头附近一个餐馆在发放免费早餐,程忠佈去领了两个油香。没有开往宜昌的轮船,只有几条机帆船可去宜昌。受灾知青已身无分文上不了船,后来船工说上面说了受灾知青不要船票,让滞留在码头的知青上船起航。
在宜昌港下船后,程明福看到码头上有大批的人群聚集,原来是宜昌一中知青的家人,在不知道自己子女下落的情况下他们在这里久久地守候,都希望自己牵挂的孩子能突然出现在下船的人群中。
原宜都鄢沱公社清江二队知青2019年合影(左起:张启忠、朱宏礼、冯政、陶发英、卓光和、何大有)
宜昌一中有十五位知青下乡在宜都红花套鄢沱公社清江大队插队,清江一队的知青为孙茂洲、杜远均、刘韵秋、谢玉清、彭泽萍等五人,二队的知青为冯政、何大有、张启忠、朱宏礼、陶发英、卓光和等六人,三队的知青为李忠林、张居德、朱光义、陈启祥等四人。十五人中除谢玉清和彭泽萍为一九六七届毕业生外,其余十三人均为一九六六届304班的同学。
清江大队与长阳县交界,周围群山环绕,植被茂密,清江在两岸的大山中蜿蜒流过。没想到在我们下乡仅半年后,这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第二故乡会遭遇一场浩劫。
七月十一日那天一早天气闷热,暴雨不停地下了一整天。下午四点左右,江水迅速上涨。开始江面从上游漂流下来树木、家俱、牲畜,后来有整座木房子向下游流来,甚至连恩施境内木结构清江大桥像脱了缆绳的大船一样冲了下来。大概在五点至六点期间,洪水上涨了十米。天黑下来,村里许多土坯房接二连三地垮塌了,如雷鸣般的声响在山谷回荡。
清江 悠游天下/摄
峡谷里洪水汹湧而来,吞噬了清江一、二、三队地势较低的农田、房屋,三个队的知青都在帮助乡亲们和鄢沱供销社(一队所在地)转移生活物资和粮食、家俱。二队的知青张启忠在一条溪流中救了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知青冯政在波涛汹涌的洪水中救了生产队里的父子俩。冯政听说一老屋里还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就要父子俩再三劝他一起转移出去,老人家说:“我爷爷在世时就从没说过清江涨水会淹到我们屋里来”,可见这次清江洪水是百年未遇。他固执地硬要留下来守屋,后来这位老人随冲垮的老屋被洪水卷走。
十一日下午清江三队住在江边堤坝边的几户老乡家中开始进水,他们忙着转移粮食、衣物及家俱,但由于江水來势太猛冲破江堤,直接将道路、农田及堰塘汇成一片,水位继续上涨,哭声与呼救声惊动了知青。陈启祥、李忠林、张居德、朱光义立刻蹚水向小队仓库靠拢,见几户老乡哭喊着说粮食和衣物未搬完,他们不会游泳,请知青帮忙。陈启祥等立即穿着短裤衩下水,向江边屋场游去,他们用门板托着已浸泡了黄水的粮食袋子、衣物及家俱,在水中来回帮助几户老乡转移。直到天黑,大家又饥又冻才返回知青点。
清江大队的知青们在百年不遇洪水来临之际的英勇表现,曾在光明日报、湖北日报和湖北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进事迹宣传册详细报导过,清江大队知青也被评为宜都县抗洪抢险的先进集体。
宜昌一中1966届304班同学合影(摄于八十年代)
作者:1968届校友 阎永康
阎永康校友一家与宜昌一中有着深厚的渊源,母亲陈启凤1931年就读于我校,父亲阎勋章高母亲一届,姐姐阎荫林为我校1961届校友,其子阎晓铭、侄儿阎展鲲校均为我校1997届校友!阎永康校友在了解到2020年母校110周年校庆纪念活动即将到来之际,积极与学校联系、投稿、捐赠照片,帮忙联系校友,对母校的深情于点滴中展现。感谢阎永康校友!